6月5日消息(记者 翟继茹)“我们今年的目标是营收超过1亿元”,中科视拓CEO刘昕非常自信的说。在他看来,AI产业已经进入了清醒期,技术大规模落地的时代已经来临。而这也是中科视拓厚积薄发的好时机。
“忽悠”导师创业 让技术真正赋能社会发展
中科院的人才培养类型分为两类,一是研究型,二是实践性,研究技术落地场景。刘昕就属于后者,他的博士方向是计算机应用技术。
刘昕的导师是我国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著名专家山世光教授,在他的多次“忽悠”下,2016年,师徒二人共同成立了中科视拓。
刘昕回忆,“我就‘忽悠’他说,如果想要自己的技术在更多行业发挥实际价值、想实现科研报国的理想,就一定要开公司。”现在看来,刘昕当初的话并不是忽悠,而是一种颇具勇气的远见。
成立公司之后,刘昕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跳出以往“产学研”结合的模式,直接将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——找投资。
在寻求投资的过程中,投资人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,“一个科研机构出来的公司,你能不能适应市场化的节奏,能不能把公司做成一个赚钱的公司?”
刘昕坦言,“其实那时候倒没有很多想这个事情,当时信心满满,拍着胸脯保证了。”这背后,是刘昕对团队多年技术积累的相信。
在创业的过程中,刘昕表示,最大的挑战其实如何带领团队进行产品落地。“我们一定要在落地前面加一个定语——规模化落地”,他说。
刘昕解释,之前团队做人脸识别已经有22年的历史了,但是其实只做算法,应用开发由客户完成。成立公司之后,如果想做智慧园区等场景,就要从硬件到软件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,还要有销售、运维等工种进行配合,产品落地的全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最合适的人和运营方式,最后才能完成高品质的交付,获得收益。现在,刘昕正在带领团队完成这场挑战,实现AI赋能全行业的理想。
打造自主可控的AI基础设施
刘昕介绍,中科视拓的核心产品就是云智中心,它的主要目标是:做AI的自主可控、降低AI在行业落地的门槛。“我们希望把AI基础设施化、服务化,使得行业客户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业务,跟基础设施相关的事情交给我们”, 刘昕说。
具体而言,中科视拓正在从产业化、应用平台、软件和硬件四个维度来推进AI基础设施的建立。
在产业化上,作为“国家队”的中科视拓瞄准了国民经济主战场行业,包括政府、教育、金融、零售等。在应用平台上面,中科视拓研发了AI生产平台SeeTaaS,用户只需上传数据,就可以得到的对应的AI引擎。软件层面,中科院计算所已经完全自主打造了深度学习底层框架Dragon。而硬件方面,中科视拓也得到了中科院计算所的支持,从CPU平台到神经网络加速芯片全部可以实现自主可控。
刘昕认为,与商汤等AI公司相比,中科视拓的优势之一就是有完整的自主可控的供应链,受外界因素影响小。此外,刘昕表示,中科视拓的AI基础设施服务是开放的,用户可以按需调用,甚至可以搭建完全属于自己的AI训练设施。
实际上,中科视拓的AI基础实施服务可以打通从数据到算法到应用场景的整个闭环,这意味着更多的行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,更高的效率来使用AI技术。
在智慧军工领域,中科视拓已经与军委、科技委、航天一院、航天三院进行合作,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代替导航雷达,比如地面目标的检测、跟踪、识别,各种传感器下的检测、跟踪和分割的任务。
在教育领域,中科视拓一直在推动AI“平民化”,已经在一些中小学开设AI课程,其推出的服务产品,具备行业标准化特性,小学生经过一定学习就可以搭建出属于自己的AI模型。
而在备受资本关注的零售领域,刘昕认为市场流行的无人货架的商业尝试已经宣告失败,中科视拓正在打造智能冰柜产品,在封闭的空间内,物体识别等技术更容易实现,且更加小型化和低成本。目前,中科视拓正尝试为新零售运行商提供全新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。
对于未来的发展,刘昕再次强调,“我们使命就是将云智中心作为核心,来推动AI在各个场景下的规模化落地,我们要找到规模化落地的场景。”(完)